>>   政策法规

 

中国地勘行业网

电话:010-63395342

         13693201455

         17326925574 

网址:www.zgdztk.com

邮箱:zgdkhyw@163.com

微信公众号:zgdkhyw



  当前位置  >> 首页 >> 政策法规
新时代中央地勘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
发布时间:2019/4/4 

党的十九大郑重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,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,发展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,目标任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,已经从“未发展起来”时期进入到“发展起来以后”时期。新时代之“新”,在于我们面临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,也就是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“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”,这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时代特点,同时也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。

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“两个百年目标”“党建进章程”“创新驱动”“高质量发展”“促进人的发展”“人民的向往”“一带一路”“五大发展理念”“生态文明建设”“国有企业地位作用”“供给侧改革”“现代治理体系”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,都与中央地勘企业的产业发展紧密相关,这对中央地勘企业产业转型提出了新任务和新方向。当前,中央地勘企业的打工经济明显,产业结构不合理,产业转型的基础弱、动力不足,新兴业务尚在培育期,缺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等问题仍然存在,产业转型是新时代的中央地勘企业不可回避的话题,需要企业立足当下,深入思考,重新审视竞争环境,进而采取应对措施,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。


1

产业转型升级内涵及方式


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企业为提高持续竞争能力和产品、业务服务附加值,寻找新的经营方向而不断变革的过程。转型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实现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、规模扩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、劳动者素质提高、管理创新转变;升级就是推进产业布局向产业链高端发展、向有竞争力的新兴业务发展,推进产权结构向股份化、多元化转变,不断实现产业结构、产品结构、产权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全面优化。转型与升级是密不可分、相辅相成的。

对于新时代地勘企业而言,转型升级首先要彻底摒弃过去低成本粗放发展的老路,转向通过创新来培养自身核心竞争优势、提高质量效益之路,研究制定好企业转型升级的原则和目标;其次,要找准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创新方式和路径,地勘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既要通过生产工艺、产品的技术创新和拓展新业务来实现,又要通过管理方式、商业模式、服务和经营理念的创新来实现,还要在结构调整、资源整合、资本运作能力的提高上下足功夫,落实好产业转型的主要任务。此外,地勘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,要结合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,关键是做好就地转型,切忌好高骛远,研究论证好保障措施。

中央地勘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,应由集团总部负总责,统筹调配各类资源,各二级企业及专业化公司是转型升级的实施主体,按照集团要求落实好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各项任务,合理调配所属三级企业(队、院、所)人才、技术、资金、设备等生产要素,高效、有序推进企业转型发展。


2

发展目标与原则


2.1 发展目标

以地质工作需求为导向,以产业链(业务链)建设为核心,以产权为纽带,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,以加强管理为基础,着力提升信息化水平,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全面推进产业、产品、产权、组织结构优化升级,向产业链、价值链高端发展,打造品牌企业。使中央地勘企业真正成为地勘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引领者和带动者,有效保证绿色发展,服务生态文明建设,对国家地勘行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。

2.2 基本原则

一是坚持质量效益优先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,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,使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,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显著提高,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强化绿色清洁生产,实现高质量、高效率、可持续发展。

二是坚持培育发展新动能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,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,从市场需求出发,沿产业价值链深度调整,采用和推广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装备、新材料,加快掌握产业链先进技术、掌控价值高端环节,提升产品附加值。

三是坚持商业模式创新。打破惯性思维,适应互联时代和共享经济带来的组织和生产方式变革,加快向网络型、平台型、服务型、品牌型企业转变,创造高效盈利模式,提升价值创造能力,确立新的竞争优势。

四是坚持合力共建。结合中央地勘企业发展历程、功能定位与分类、企业优势作用,切实加强企业间的有效联合与合作,既要有引领者和主导者,又要有跟随者和参与者,实现优势互补、放大合力,推动中央地勘企业持续快速发展。


3

主要任务


地勘企业需要从业务(产品)档次、业务类别、经营方式、企业管理、科技研发等多维度进行全面布局,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。

3.1 在业务(产品)档次和施工水平上,实现从“中低端”向“高端”的提升

一是加快调整资源勘查方向。勘查方向由已经饱和或渐趋饱和的常规矿种转向国家急需紧缺矿种、优质高效非金属矿产、新型能源,工作重点向金、铜、铝土矿、锰、铬、钨、锂、锗、铟、稀土、石墨、钾盐、萤石、富磷矿、硼矿等资源勘查开发拓展;加快推进页岩气、致密砂岩气、煤层气、油页岩、油砂等清洁高效能源矿产的勘探开发和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研究,积极开展地下热水、浅层地温能、干热岩等不同类型地热资源的调查评价。

二是加快调整资源勘查服务区域及领域。坚持绿色和谐勘查,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服务区域转向资源条件好、环境承载力高的地区;加快提升地质勘查技术和施工工艺水平,积极开展深地探测,推进西部地区勘查以及海洋探测等工作。

三是扎实推进地质环境服务工作。加大长江经济带重要城镇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、矿业基地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力度,加强地灾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。继续推进地质灾害治理评估、设计、勘查、施工等业务,加快推进向地灾复绿的园林设计、施工和环境影响评价等高端业务发展,主动掌握治山、治土、治水方面的新技术、新方法,拥有部分自有专利和核心技术。

四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。依托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加大地勘优势产能海外布局力度,加快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境外地质工作体系,境外地质勘查工作质量用国际标准来衡量,从参与国际工程施工向国际工程承包、国际经营转变。

3.2 在业务类别上,加快从技术服务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转变

一是提升增值服务能力。加快从单纯承接地质勘查、水工环调查、管网探测等技术服务项目向动态监测以及大数据分析、预报等经常性工作转变,争取政府经常性公益经费,加大公益性服务力度,逐步实现项目成果转变成产品(集成创新)。

二是服务矿井安全高效开采。加快利用已有矿区地质工作成果资料,加强矿井地质规律分析研究, 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实现矿井海量高速动态数据采集,结合采矿生产现状,建立煤矿井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,利用互联网适时进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专家远程分析,实现矿井地质信息动态管理、地质条件预测评价,提出防治措施,形成技术服务、监测预警、工程防治相结合的系统方案,快速、准确、实时地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地质信息保障。

三是努力拓展地下空间探测业务。加快推进由地下管线探测向地下空间探测技术拓展,推动由地下管线探测向管线检测、管线基础应用、智慧物联应用等业务延伸,搭建管线监控平台,实现管线运行自动化、智慧化监控,提供保证管线运行安全的系统方案。

四是加强地灾监测预警体系建设。积极推动重点区域地灾调查、监测、预警和防治技术领域的科技攻关,针对重点区域的地灾形成机理、地灾防治工程技术、地灾监测预警、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等四个方面开展研究,有效建立配置优化的监测网络和地灾风险预警系统,不断提高地灾防治能力。

五是加快推进地理信息产品集成应用。发挥地理信息业务全产业链优势,加快推进由传统数据采集、处理向高端数据集成应用的转型,在智慧城市和智慧矿山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实现核心技术自有化,为城市和矿山企业管理提供便捷高效智慧产品。

六是积极开拓环境污染修复治理市场。在建设好相关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,把握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动态和生态修复治理的方向,在重点地区率先布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、水流域环境污染治理、污水处理等业务,做好一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和修复治理的示范工程,培育发展有实力有担当的带头企业,逐步形成调查、评估、修复设计、施工一站式服务的特色环境治理业务体系。

3.3 在经营方式上,实现从技术服务向投资运营领域拓展

一是运用技术实力吸引相关资源要素。中央地勘企业必须在传统技术服务的基础上,增添相应要素(如资金、地质技术跨界组合、延长产业链条、盘活闲置资源)的投入,增强发展的动能,由单纯某一阶段技术服务向融资、建设、运营综合服务的转变,探索新的赢利点。

二是加快推动节能环保产业“建营结合”。在地热能综合利用、水利水电、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,通过项目投资、合作开发、组建公司等方式,做大能源、环保开发产业。做好项目开发的设计、施工,利用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以及PPP合作运作模式,做好相关项目的全产业链运营,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
三是加快推进“探采一体化”。充分发挥地质勘查的技术优势,积极主动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,建立以“初级勘查公司”为主的商业矿产勘查运作模式,努力形成以初级勘查公司为平台的投融资格局,重点开发国家急需的紧缺矿种,推动从取得资源到形成资产的转化,实现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的转变。

四是加大国际化经营力度。积极开展国际合作,加快境外资源基地建设,建立“抱团出海”的协同机制,组成联合体或建立找矿联盟,在产能项目论证阶段就要统筹考虑资源开发相关问题,优先选择与国内大型矿业开发企业生产条件相似、矿产品生产配套齐全的项目作为突破口,实现境外投资的新突破。

3.4 在治理结构和企业管理上,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

一是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。积极推进公司制、股份制改革,各二级企业依据自身功能定位,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,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,实现股权多元化,逐步完成公司制改革,创造条件推动上市工作。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,推进董事会、监事会建设,完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,落实和维护董事会、经理层的合法权利,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、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,不断创新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。

二是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层级分工。以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为依据和出发点,按照“权责分明、职责清晰,精简高效、分工合理”等原则,调整组织结构、优化组织流程。加快扁平化改造,压缩管理层级,压减法人层级和法人单位,扩大管理幅度,提升集团总部管控能力和二级企业经营能力,探索创新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,推进经营工作向集团总部和二级企业聚集。

三是不断提升资产经营效率。提高企业配置内外部资源和各类要素的能力,树立“小资产控制大资源”的经营意识。高度重视技术实力、管理能力与经验、品牌与渠道等要素,并形成实际控制权,有意识地加强企业运作策划能力,提升资本效率和经营效率。要精细组织生产,强化产品质量意识,创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。

四是不断优化资源配置。以相关业务产业链建设为主线,注重资源要素互补,推进产业协同,开展兼并收购和股权合作,补齐关键技术、核心资源、营销网络、市场品牌等方面短板,不断完善产业链建设,向价值链高端迈进,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。

3.5 在科技研发上,加快实现产业创新与生产项目关键技术的突破

一是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。运用信息、网络等现代技术,推动生产、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,拓展“互联网+”运用领域,推动传统产业转型,促进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,提升价值创造能力。加快推进地质资料数字化,优化资源信息网络服务系统,提高地质信息资料综合利用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。

二是加快重点领域科技攻关。继续开展深部地质找矿攻关,加强战略性、国家紧缺矿种成矿条件与找矿方向研究,为找矿突破提供基础支撑;加强新型能源勘查与开发技术创新,开展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方法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、浅层地热能应用环境与效益研究,以及页岩气、致密砂岩气、油页岩和干热岩地质勘查技术攻关;发展地下空间高精度探测技术,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示范;加快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,重点在水、土壤污染调查和修复技术集成等方面开展系统、全面和深入研究,继续开展地质环境监测技术方法、地面沉降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监测、预警、防治,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。

三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。积极与国内著名高校、科研单位等开展广泛的产学研用合作,联合成立重点实验室、研发机构和实体,实现优势互补、强强联合。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机构、高科技基地、产业园,建立创新平台,促进企业产品(业务)向高科技、高附加值和专业化、规模化方向发展。推动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,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。加大资本、人才等创新资源配置力度,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。

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建设。积极开展专利、核心工艺、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申报工作,力争在相关地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方面的重点领域实现自主拥有,独树一帜;加强地质勘查标准化建设,保持行业权威性,增强市场话语权。


4

保障措施


(1)加强顶层设计。产业转型升级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,企业要重视前期筹划工作,必须深入调研、反复论证、广泛征求意见,科学合理地进行方案设计;要明确转型升级的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,研究制定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,做好风险评估和变革管理,稳步推进并按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调整。

(2)加强人才培养。要逐步建立与转型升级工作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队伍,建立健全吸引优秀人才的激励机制和晋升通道,为员工提供创新创业的土壤,拓展优秀人才生存和发展的空间,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,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。

(3)加强企业文化建设。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和干事创业环境是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,要营造公平公正竞争、鼓励干事创业、领导干部带头的良好环境和氛围,形成“奋斗者为本”的企业文化,让市场化理念和契约化精神真正融入企业职工的“血液和基因”里,形成动态的良性循环,持续推动企业转型发展。

(4)加强党建工作。坚持党的领导,不断加强和改进中央地勘企业党建工作,始终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,切实将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。围绕中心抓党建、抓好党建促发展,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

作者信息

王磊(1972—),男,河北省滦南县人,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高级工程师,管理学硕士,长期从事企业战略规划管理工作。


党的十九大郑重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,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,发展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,目标任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,已经从“未发展起来”时期进入到“发展起来以后”时期。新时代之“新”,在于我们面临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,也就是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“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”,这深刻揭示了当前我国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时代特点,同时也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。

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“两个百年目标”“党建进章程”“创新驱动”“高质量发展”“促进人的发展”“人民的向往”“一带一路”“五大发展理念”“生态文明建设”“国有企业地位作用”“供给侧改革”“现代治理体系”等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,都与中央地勘企业的产业发展紧密相关,这对中央地勘企业产业转型提出了新任务和新方向。当前,中央地勘企业的打工经济明显,产业结构不合理,产业转型的基础弱、动力不足,新兴业务尚在培育期,缺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等问题仍然存在,产业转型是新时代的中央地勘企业不可回避的话题,需要企业立足当下,深入思考,重新审视竞争环境,进而采取应对措施,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。


1

产业转型升级内涵及方式


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企业为提高持续竞争能力和产品、业务服务附加值,寻找新的经营方向而不断变革的过程。转型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实现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、规模扩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、劳动者素质提高、管理创新转变;升级就是推进产业布局向产业链高端发展、向有竞争力的新兴业务发展,推进产权结构向股份化、多元化转变,不断实现产业结构、产品结构、产权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全面优化。转型与升级是密不可分、相辅相成的。

对于新时代地勘企业而言,转型升级首先要彻底摒弃过去低成本粗放发展的老路,转向通过创新来培养自身核心竞争优势、提高质量效益之路,研究制定好企业转型升级的原则和目标;其次,要找准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创新方式和路径,地勘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既要通过生产工艺、产品的技术创新和拓展新业务来实现,又要通过管理方式、商业模式、服务和经营理念的创新来实现,还要在结构调整、资源整合、资本运作能力的提高上下足功夫,落实好产业转型的主要任务。此外,地勘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,要结合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,关键是做好就地转型,切忌好高骛远,研究论证好保障措施。

中央地勘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,应由集团总部负总责,统筹调配各类资源,各二级企业及专业化公司是转型升级的实施主体,按照集团要求落实好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各项任务,合理调配所属三级企业(队、院、所)人才、技术、资金、设备等生产要素,高效、有序推进企业转型发展。


2

发展目标与原则


2.1 发展目标

以地质工作需求为导向,以产业链(业务链)建设为核心,以产权为纽带,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,以加强管理为基础,着力提升信息化水平,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全面推进产业、产品、产权、组织结构优化升级,向产业链、价值链高端发展,打造品牌企业。使中央地勘企业真正成为地勘行业及相关产业的引领者和带动者,有效保证绿色发展,服务生态文明建设,对国家地勘行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。

2.2 基本原则

一是坚持质量效益优先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,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,使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,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显著提高,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强化绿色清洁生产,实现高质量、高效率、可持续发展。

二是坚持培育发展新动能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,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,从市场需求出发,沿产业价值链深度调整,采用和推广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装备、新材料,加快掌握产业链先进技术、掌控价值高端环节,提升产品附加值。

三是坚持商业模式创新。打破惯性思维,适应互联时代和共享经济带来的组织和生产方式变革,加快向网络型、平台型、服务型、品牌型企业转变,创造高效盈利模式,提升价值创造能力,确立新的竞争优势。

四是坚持合力共建。结合中央地勘企业发展历程、功能定位与分类、企业优势作用,切实加强企业间的有效联合与合作,既要有引领者和主导者,又要有跟随者和参与者,实现优势互补、放大合力,推动中央地勘企业持续快速发展。


3

主要任务


地勘企业需要从业务(产品)档次、业务类别、经营方式、企业管理、科技研发等多维度进行全面布局,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。

3.1 在业务(产品)档次和施工水平上,实现从“中低端”向“高端”的提升

一是加快调整资源勘查方向。勘查方向由已经饱和或渐趋饱和的常规矿种转向国家急需紧缺矿种、优质高效非金属矿产、新型能源,工作重点向金、铜、铝土矿、锰、铬、钨、锂、锗、铟、稀土、石墨、钾盐、萤石、富磷矿、硼矿等资源勘查开发拓展;加快推进页岩气、致密砂岩气、煤层气、油页岩、油砂等清洁高效能源矿产的勘探开发和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研究,积极开展地下热水、浅层地温能、干热岩等不同类型地热资源的调查评价。

二是加快调整资源勘查服务区域及领域。坚持绿色和谐勘查,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服务区域转向资源条件好、环境承载力高的地区;加快提升地质勘查技术和施工工艺水平,积极开展深地探测,推进西部地区勘查以及海洋探测等工作。

三是扎实推进地质环境服务工作。加大长江经济带重要城镇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、矿业基地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力度,加强地灾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。继续推进地质灾害治理评估、设计、勘查、施工等业务,加快推进向地灾复绿的园林设计、施工和环境影响评价等高端业务发展,主动掌握治山、治土、治水方面的新技术、新方法,拥有部分自有专利和核心技术。

四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。依托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加大地勘优势产能海外布局力度,加快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境外地质工作体系,境外地质勘查工作质量用国际标准来衡量,从参与国际工程施工向国际工程承包、国际经营转变。

3.2 在业务类别上,加快从技术服务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转变

一是提升增值服务能力。加快从单纯承接地质勘查、水工环调查、管网探测等技术服务项目向动态监测以及大数据分析、预报等经常性工作转变,争取政府经常性公益经费,加大公益性服务力度,逐步实现项目成果转变成产品(集成创新)。

二是服务矿井安全高效开采。加快利用已有矿区地质工作成果资料,加强矿井地质规律分析研究, 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实现矿井海量高速动态数据采集,结合采矿生产现状,建立煤矿井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,利用互联网适时进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专家远程分析,实现矿井地质信息动态管理、地质条件预测评价,提出防治措施,形成技术服务、监测预警、工程防治相结合的系统方案,快速、准确、实时地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地质信息保障。

三是努力拓展地下空间探测业务。加快推进由地下管线探测向地下空间探测技术拓展,推动由地下管线探测向管线检测、管线基础应用、智慧物联应用等业务延伸,搭建管线监控平台,实现管线运行自动化、智慧化监控,提供保证管线运行安全的系统方案。

四是加强地灾监测预警体系建设。积极推动重点区域地灾调查、监测、预警和防治技术领域的科技攻关,针对重点区域的地灾形成机理、地灾防治工程技术、地灾监测预警、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等四个方面开展研究,有效建立配置优化的监测网络和地灾风险预警系统,不断提高地灾防治能力。

五是加快推进地理信息产品集成应用。发挥地理信息业务全产业链优势,加快推进由传统数据采集、处理向高端数据集成应用的转型,在智慧城市和智慧矿山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实现核心技术自有化,为城市和矿山企业管理提供便捷高效智慧产品。

六是积极开拓环境污染修复治理市场。在建设好相关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,把握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动态和生态修复治理的方向,在重点地区率先布局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治理、水流域环境污染治理、污水处理等业务,做好一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和修复治理的示范工程,培育发展有实力有担当的带头企业,逐步形成调查、评估、修复设计、施工一站式服务的特色环境治理业务体系。

3.3 在经营方式上,实现从技术服务向投资运营领域拓展

一是运用技术实力吸引相关资源要素。中央地勘企业必须在传统技术服务的基础上,增添相应要素(如资金、地质技术跨界组合、延长产业链条、盘活闲置资源)的投入,增强发展的动能,由单纯某一阶段技术服务向融资、建设、运营综合服务的转变,探索新的赢利点。

二是加快推动节能环保产业“建营结合”。在地热能综合利用、水利水电、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,通过项目投资、合作开发、组建公司等方式,做大能源、环保开发产业。做好项目开发的设计、施工,利用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以及PPP合作运作模式,做好相关项目的全产业链运营,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
三是加快推进“探采一体化”。充分发挥地质勘查的技术优势,积极主动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,建立以“初级勘查公司”为主的商业矿产勘查运作模式,努力形成以初级勘查公司为平台的投融资格局,重点开发国家急需的紧缺矿种,推动从取得资源到形成资产的转化,实现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的转变。

四是加大国际化经营力度。积极开展国际合作,加快境外资源基地建设,建立“抱团出海”的协同机制,组成联合体或建立找矿联盟,在产能项目论证阶段就要统筹考虑资源开发相关问题,优先选择与国内大型矿业开发企业生产条件相似、矿产品生产配套齐全的项目作为突破口,实现境外投资的新突破。

3.4 在治理结构和企业管理上,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

一是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。积极推进公司制、股份制改革,各二级企业依据自身功能定位,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,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,实现股权多元化,逐步完成公司制改革,创造条件推动上市工作。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,推进董事会、监事会建设,完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,落实和维护董事会、经理层的合法权利,实现规范的公司治理。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、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,不断创新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。

二是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层级分工。以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为依据和出发点,按照“权责分明、职责清晰,精简高效、分工合理”等原则,调整组织结构、优化组织流程。加快扁平化改造,压缩管理层级,压减法人层级和法人单位,扩大管理幅度,提升集团总部管控能力和二级企业经营能力,探索创新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,推进经营工作向集团总部和二级企业聚集。

三是不断提升资产经营效率。提高企业配置内外部资源和各类要素的能力,树立“小资产控制大资源”的经营意识。高度重视技术实力、管理能力与经验、品牌与渠道等要素,并形成实际控制权,有意识地加强企业运作策划能力,提升资本效率和经营效率。要精细组织生产,强化产品质量意识,创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。

四是不断优化资源配置。以相关业务产业链建设为主线,注重资源要素互补,推进产业协同,开展兼并收购和股权合作,补齐关键技术、核心资源、营销网络、市场品牌等方面短板,不断完善产业链建设,向价值链高端迈进,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。

3.5 在科技研发上,加快实现产业创新与生产项目关键技术的突破

一是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。运用信息、网络等现代技术,推动生产、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,拓展“互联网+”运用领域,推动传统产业转型,促进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,提升价值创造能力。加快推进地质资料数字化,优化资源信息网络服务系统,提高地质信息资料综合利用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。

二是加快重点领域科技攻关。继续开展深部地质找矿攻关,加强战略性、国家紧缺矿种成矿条件与找矿方向研究,为找矿突破提供基础支撑;加强新型能源勘查与开发技术创新,开展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方法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、浅层地热能应用环境与效益研究,以及页岩气、致密砂岩气、油页岩和干热岩地质勘查技术攻关;发展地下空间高精度探测技术,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示范;加快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,重点在水、土壤污染调查和修复技术集成等方面开展系统、全面和深入研究,继续开展地质环境监测技术方法、地面沉降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监测、预警、防治,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。

三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。积极与国内著名高校、科研单位等开展广泛的产学研用合作,联合成立重点实验室、研发机构和实体,实现优势互补、强强联合。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机构、高科技基地、产业园,建立创新平台,促进企业产品(业务)向高科技、高附加值和专业化、规模化方向发展。推动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,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。加大资本、人才等创新资源配置力度,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。

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建设。积极开展专利、核心工艺、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申报工作,力争在相关地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方面的重点领域实现自主拥有,独树一帜;加强地质勘查标准化建设,保持行业权威性,增强市场话语权。


4

保障措施


(1)加强顶层设计。产业转型升级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,企业要重视前期筹划工作,必须深入调研、反复论证、广泛征求意见,科学合理地进行方案设计;要明确转型升级的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,研究制定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,做好风险评估和变革管理,稳步推进并按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调整。

(2)加强人才培养。要逐步建立与转型升级工作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队伍,建立健全吸引优秀人才的激励机制和晋升通道,为员工提供创新创业的土壤,拓展优秀人才生存和发展的空间,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,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。

(3)加强企业文化建设。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和干事创业环境是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,要营造公平公正竞争、鼓励干事创业、领导干部带头的良好环境和氛围,形成“奋斗者为本”的企业文化,让市场化理念和契约化精神真正融入企业职工的“血液和基因”里,形成动态的良性循环,持续推动企业转型发展。

(4)加强党建工作。坚持党的领导,不断加强和改进中央地勘企业党建工作,始终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,切实将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。围绕中心抓党建、抓好党建促发展,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

作者信息

王磊(1972—),男,河北省滦南县人,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高级工程师,管理学硕士,长期从事企业战略规划管理工作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中国地勘行业网(www.zgdztk.com

 

网站介绍    |    商务合作    |    意见反馈    |    联系我们    |    法律声明    |    新闻投稿    |    后台管理


一部:北京市昌平区天通中苑二区40号楼19层

二部:北京东燕郊开发区富地广场D座8号楼十七层

电话:010-63395342  13693201455  17326925574

网址:www.zgdztk.com    邮箱:zgdkhyw@163.com

微信公众号:zgdkhyw

Copyright ©2019 北京晟浩中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:www.zgdztk.com 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ICP号:京ICP备19012516号-1